公务员时事关注:“洋垃圾”只能“软着陆”

    近日有媒体暗访发现,广东碣石洋垃圾产业长盛不衰,走私来的旧衣服再次“翻新”,以名牌“外贸尾单”在网上翻倍售卖。知情人士透露,不少洋垃圾来自国外停尸房及废品站,有的从尸身上扒下,还带血……当记者问及是否消毒时,一位从业者笑道,“消个屁,消毒”。(1月15日 中国网)

    这些洋垃圾由于源头多出于停尸房和废品站这种地方,再加上运输储存过程中处理较随意,容易感染,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消毒和杀菌处理,就使得其携带大量的病菌。流入中国境内后,不仅容易使人得各种皮肤疾病或其他疾病,甚至会成为“感染性疾病”泛滥的现实隐患。还有,这些洋垃圾从海外流入,在国内扎根、蔓延,还为我国环保事业造成了独特的“内忧外患”。所以说,“洋垃圾”之患,触目惊心,其关系着国内老百姓的健康和环保事业的发展,影响重大,必须下决心去除。

    就现实而言,我们虽然是发展中国家,但绝不是发达国家的垃圾场,我们目前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,更要求对“洋垃圾”之患早做精细的打算。但是,要注意的是,解决“洋垃圾”之患不能进行绝对的“硬碰硬”处理,而是应该软硬皆施,灵活应对。

    为什么如此说?首先要明晰“洋垃圾”之患能在国内某些地方顽固存在的现实土壤。其实,从事这一灰色产业的地方大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,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微薄且单一,而“洋垃圾”的出现成了他们的重要创收途径。他们不是愚昧、无知,更多的是受生存与发展之困,才不得已而为之。

    在这种情形下,如果一味的强硬处理,过度强化此方面的执法,只怕容易受到当地普通老百姓的抵制,因为他们要为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考虑,一旦形成一种畸形对抗,反而会激发其他连带问题。即使最终执法压过了当地的抵制,但执法过后,当地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迫切需求,又没有其他合理合法的经济来源,“洋垃圾”之患又会死灰复燃,而且顽疾难除。

    这就需要政府这些洋垃圾的“落脚点”进行合理的引导,一方面可以进行真正的垃圾回收处理,鼓励企业与这些地方进行科学垃圾回收处理的合作,在政府的牵头下助其朝着科学化、合理化和产业化发展。另一方面,对这些地方进行“精准扶贫”,合乎实际地把当地其他产业带起来,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创收途径。那时候,当地老百姓的生存发展之困有所缓解,洋垃圾这种违法走私的行为自然会在他们的考量中被逐渐排除出去。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,能容易赚到合法的钱,又有谁会提心吊胆的干走私违法的事呢?

    这些软措施只是针对国内洋垃圾的落脚点而言,虽其是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,但不能到此为止,因为除了这一方面,“洋垃圾”问题普通民众方面的隐患,而其也需要软措施做主力。政府层面需要把洋垃圾对老百姓的危害宣传到位,这样的宣传更普及,更生动、更形象,更能触碰到老百姓的痛处,把识别“洋垃圾”的方法也进行普及性的传播,使得在对抗“洋垃圾”这一站线上,民众能一条心的与政府共同面对这一问题。

    当然,所谓的“软硬皆施”,就要让“软”、“硬”结合在一起。政府仍需要完善惩治洋垃圾的法律体系与执法体系,严苛的执法不能缺位,但要注意与软措施相结合使用,切忌死板机械的执法,而不顾及一些老百姓的实际情况。也就是说,在依法处置的前提下,更要采取方法防范其死灰复燃,结合实情的保证“硬措施”实质效果。而海外方面,也不能松懈,需要加强国际合作。严明对“洋垃圾”禁止入境的强硬态度,还得探索合力打击、合力开发“洋垃圾”,用“软着陆”的方式让各方共赢。